互联网在中国历经30多年的更新迭代,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获取信息、知识和服务的重要渠道。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十个坚持”原则中提到“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凸显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考虑优化网络治理法律法规,增强网络执法、司法能力和建设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任务。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为提升网络法治化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针对现实生活中折射出的问题,结合“十六字方针”提出相应的防治改善建议。
第一,考虑优化网络治理法律法规,让网络“罪恶”无处遁形。我国网络立法在近十年里取得了非凡成就,为推动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筑牢了法律基石。但是,现实中既存法律根本无法完全预判今日网络可能发生的侵权方式,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违法犯罪的形式与手段层出不穷,使立法现状还不能适应现实要求。所以,立法或司法解释应不断结合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完善,强化法律现实威慑性,把“罪恶之念”扼杀在萌芽中。形成一部完整的、详细的、系统的关于打击网络不法行为的法律法规,既利于知法与守法,又利于执法与司法。
首先,为了与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和新问题相适应,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立法和司法解释。其次,我们需要构建一部关于打击网络不法行为的法律法规,这个法规应当是完整的、详细的、系统的。完整性表明了法规应全面覆盖所有可能的网络不法行为,不留任何死角;详细性则需要对各种网络犯罪行为的定义、分类、处罚等进行具体明确,以便公众和执法机构理解和执行;而系统性则是指所有的法律法规应形成一个整体,彼此间无冲突,为网络空间的治理提供一套有序、协调的规则体系。这样的法律法规,既可以促进公众的知法守法,让大众了解网络犯罪的严重性和后果,增强遵法意识,同时,也利于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进行工作,为他们提供明确的依据,使执法和司法更加有力、有序,有效打击网络不法行为,保护网络安全。
第二,增强网络执法、司法能力,让法律更具威慑力。当前网络违法犯罪具有高科技性与高专业性的特点,这加大了执法、司法的困难程度。网络不法行为证据的重要来源是服务器,而不法分子可能在特定的操作系统上提前植入破坏性程序,将其实施的与犯罪相关的证据永久性清除,这给证据的恢复与保全工作提高了难度。而证据链的不完整将直接影响定罪量刑,从而进一步影响法律对犯罪的打击力度。
具体优化策略如下:(1)举行定期和深度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执法和司法机关需要建立一个连续的培训计划,确保其人员对新的网络威胁和应对策略有适当的了解。这包括对网络犯罪类型的识别,数字取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法规的理解。(2)引进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需要识别并积极吸纳具备网络安全背景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可以是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专业毕业生,也可以是在企业或研究机构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引入这些人才的方式可以包括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设立职业发展通道等。(3)与高校和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得以访问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借鉴企业在应对网络犯罪方面的实践经验。具体合作形式可以包括联合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咨询、案例研究等。为了实施这个策略,可以设立特殊的联合基金,鼓励和支持这种合作的发展。以上这些策略并不单一,它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网络执法、司法能力,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第三,要推动网络空间形成一种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使法律真正成为人民的信仰。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网民对法律的认识往往相对淡薄。网络环境容纳了超过十亿的网民,如果没有法律的规范和约束,网络空间将陷入混乱,安全感的缺失会让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无序和失范的境地。自由是有边界的,无限制的自由不仅会导致个体的不自由,也会伤害他人。因此,必须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明确界限,避免“自由”对他人造成伤害。要让每个人都遵守法律,需要加强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普法教育。
首先,考虑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青少年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分析具体案例,培育他们的法治思维。这不仅会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也会让他们理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其次,需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守法自觉的基础,让每个人都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择。应加强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营造出一种“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最后,考虑设立一套评估机制,用来衡量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定期的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否有所提高,网络不法行为是否有所减少,从而评估教育策略是否有效。只有全民都能理解并遵守法律,网络空间才能变得更加和谐有序。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